迪化街屬於長條形連棟式店舖,門面窄屋身長,兼顧商業和居家的功能。房屋的外觀有多種不同的風格。

 

閩南式的建築

閩南式建築.jpg 

以單層樓為主、瓦片覆蓋的斜屋頂、木板組成的門窗、亭仔腳是外觀上的主要特色。這種店屋的形式,是漳州泉州的移民從家鄉帶來的。

斜面的屋頂:因夏季多雨,方便排水。

半樓:在天花板與屋頂間隔起的小閣樓,可儲放物品、加工等用途。

檻窗:由長條木板組成,白天拆下可做店面,方便交易;晚上拼裝起來做堅固的窗。

平板:是活動的貨架,翻起撐住後即可擺貨販賣。

亭仔腳:像我們現在的騎樓,可遮陽避雨,也方便行走購物。 

 

 

「南洋風味」的洋樓式建築

洋樓式建築.jpg 

 

洋樓式建築-1.jpg

以紅磚搭建的二層樓房,靈感來自南洋各地的「殖民地式」建築,西元1860年淡水開港後,隨著洋商傳入大稻埕。

拱型窗:由拱形迴廊演變而來。

紅磚:台灣本地燒製的紅磚質地堅硬,為主要建材。

女兒牆:樓頂加蓋的平直短牆,裝飾用無實際功能。

柱式:混合中西方柱式的做法,乍看好像將柱礎部份(底座)倒提成柱頭。

花瓶欄杆:是台灣洋樓建築的主要特徵,以上綠色釉彩最普遍,但也有罕見的藍色釉彩、白色釉彩花瓶欄杆。 

 

 

仿巴洛克式建築

仿巴洛克式建築.jpg 

「巴洛克」一詞源出不詳。有一些學者指出,巴洛克一詞應源於葡萄牙語的「barroco」,意思是一種不規則形狀的珍珠。

山牆:指的是屋頂凸起如山形的牆面,是裝飾的重點所在。

收頭:在山牆的裝飾性短柱上方,有各種不同形式的收頭。有獎杯形、燈形、圓形等等。

花台:凸出而線條優雅,表現出家居的休閒氣氛。

匾額框:傳統的店鋪門口總會掛出招牌來讓顧客好記憶。經營有成的商家在興建此仿巴洛克式建築的立面時,多會做一匾額框的式樣,然後在其中塑上店號。

花草紋飾:花圈和綵帶的造型,是由西方耶誕節的各式各樣的裝飾物品演變而來。在傳統的中式建築上,幾乎不曾看過類似的圖案。

托架:源自於希臘神殿的作法,本來有撐托門框的樑架的功能。但是這裡的都只是扮演裝飾性的角色。

建材:仿巴洛克式的建材大都以洗石子和紅磚交疊成紋,柱子以凸起凹入的線條來製造明暗相間的效果。

 

 

「簡潔有力」的現代主義式建築

現代主義式建築.jpg 

工業革命後,建築物不再以華麗的裝飾取勝(如:仿巴洛克式),外觀簡潔,線條平直的現代主義式建築隨之興起。西元1920年代末期這股建築潮流由日本傳入臺灣。

現代主義式以平直的女兒牆取代凸出的山牆,以幾何設計的圖案取代繁複的花草紋飾。它不再強調仿巴洛克式的繁複、華麗之美,整體的感覺極富理性美,所選擇的材料以面磚、洗石子為主,給人的感覺是「簡潔有力」。

南街上的店屋,外貌重視線條的表現(現代主義式),有時也會加上華麗的山牆、浮飾(仿巴洛克式),偶爾還可看到紅磚、拱窗(洋樓式),風格變化多端。

山牆:水平狀的簷板取代複雜的花草紋飾。

牛眼窗:似牛眼的圓窗,以人參圖案圍繞,襯托出中藥行特色。

窗:採雙六角形設計。

柱式:竹節式的壁柱,以規律的線條配合整體設計。

匾額框:保留傳統匾額框形式,但採凹入設計,並不突出立面,框線線條簡單。

鑄鐵欄杆:乾淨俐落的欄杆設計,代替傳統的花台形式。

 

 

幾些時日為了印證舊印象,另外也想更新記憶中,實際走訪迪化街一遭,才發現許多舊屋正在大興土木,原先存留的老房子已經很少了,取而代之的,正是保留立面全新樣式,盡力保留古意的『新屋』。另外,為了迎接台北年貨大街,各商家正加緊搭建棚架,實在是—有礙觀瞻。心中不由一凜:也許幾年後全新的迪化街就會出現了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巴黎陽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