迪化街位置圖.jpg 

 

迪化街商圈分布.JPG

 

    台北市現存最完整最具歷史意義的老街,清末以來都是大稻埕商圈的核心。一般所說的「迪化街」,是指台北橋以南到永樂市場的迪化街段,在清朝,這條老街分別稱南街,中街,中北街,普願街及杜厝街。台灣光復後,台北街道依大陸地名命名,便以新疆省會迪化為名。

 

商家種類

 

布 行

 

在永樂市場的四周大街小巷內到處都是布行。這附近可說是全台灣最大的布料批發中心,聚集了近千家布行,各種布料應有盡有。只要在市場內或大街小巷漫遊一圈,便可了解台灣布行精采的世界。

 

布行在迪化街登場,是日治期間的事。資本雄厚的日本布商,把日本印花布料大量輸入台灣,取代了本地傳統染布業的生意。他們在迪化街南段建立進口布料的批發站,再批售給本地的中盤商,最後運銷各地零售。當時台灣70%的布料批發商都集中此地,成為全省最重要的布料批發市場。

 

光復後,日商撤離,紡織界開始自行設廠生產布料,減少對進口布料的依賴。由於政府的鼓勵和廠商研製布料成功,迪化街上的布行更如雨後春筍般茁長,目前為止,全台灣90%的中盤布商都集中此處,並以經營台灣自製的布料為主。近年來,國人買布訂做衣服的習慣被穿「成衣」取代,迪化街布行批發的對象,也從零售布商改為成衣加工業者,成長仍然十分穩定。

 

從迪化街崛起的布商很多,最著名的就是新光紡織的吳火獅,他從學徒做起,20歲就在迪化街上嶄露頭角,成為「南街」最年輕的布料經理。另外如台南紡織(統一企業集團)的吳修齊、吳尊賢、中和紡織的葉山母等,也曾在此開設布行,或擔任學徒,經歷一番奮鬥,最後成為多角化經營的企業家。

 

中 藥 店

 

早期的中藥材是由南北貨業者兼帶而來。後來因藥材種類繁多,更需要專業人才判斷藥材品質的好壞,才與南北貨分開,自行從香港、上海、日韓等地進口。

 

一個識貨的藥材專家養成不易,因此迪化街的中藥行「師傳徒、父授子」的情形很普遍,「乾元行」就是這種傳統的典型代表。而許多學徒出師後,又在附近租店開業,使中藥行在這一帶越聚越盛。

 

在日治時期,迪化街一帶已是台北最主要的藥材批發地,但藥行的數目並不多。光復後,經過數十年來的擴張,最多曾聚集了100多家中藥行,其中90%是批發商,成為全省最大的中藥批發中心。

 

南北雜貨店

 

南北貨的名稱怎麼來的呢?清代曾有所謂「南北郊」,是由來往台灣南北各港口的郊商組成的公會組織。南北貨的稱謂,可能由此演變而來,表示貨品批發銷售的對象,遍及台灣島內各地,也指貨品的來源廣、內容豐富,無論南北各地所產無不齊備。

 

在清代時,迪化街上的南北貨行,多由大陸進口貨品,種類較為單一而少變化。日治後,因為日本物資輸入免稅,南北貨行一時間充斥著日本的鹹魚、干貝……等乾貨,大規模的南北貨業者,且多為日本商人所經營。成為當時北台灣最重要的南北貨品批發市場。

 

光復後,貨品的來源越趨廣泛,種類也更複雜,近來隨著大陸政策的開放,大陸食品乾貨也有顯著的增加。南北貨行已成為今日迪化街最具代表性的行業。

 

傳統老行業

 

商家營業的內容多為傳統農業社會的物品,例如:各類竹器、喪葬祭祀用品、農具、各式燈籠、花(菜)籽、碾米廠、吹打樂器的出租等等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巴黎陽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