霞 海 城 隍 廟

古蹟等級:三級古蹟

位置:迪化街一段61號

奉祀神明:霞海城隍、城隍夫人和其侍從文武判官、謝范將軍(七爺八爺)、牛馬將軍(牛頭馬面)、38位義勇公(自艋舺護送金身至大稻埕途中的死難者)等。

建廟始末:清道光年間(1821),同安人陳金絨奉霞海城隍金身來臺,建廟於艋舺八甲庄(今老松國小附近)。咸豐三年(1853)發生「頂下郊拼」,信徒救出金身,暫時安置於大稻埕「金同利鋪」。隨著大稻埕的興盛,香火漸盛,同安鄉親共同籌資重建廟宇,咸豐九年(1859)3月18日落成。

祭典:五月十三日當天,城隍爺神輿及隨行的樂隊、獅陣等,由保安宮前啟程,巡行附近街道回到本廟短座。跟隨在後的眾部將身上掛著「光餅」,沿路散發給小孩子吃。

盛景:霞海城隍廟的祭典和北港朝天宮的祭典,被稱為台灣南北兩大迎神賽會。每遇祭典,參與活動的信徒,火車為此需加開班車,熱鬧盛況空前,因而有「五月十三人看人,迎神賽會甲天下」之稱。

 

慈 聖 宮

位置:保安街49巷17號

奉祀神明:正殿主祀天上聖母媽祖,兩旁分祀謝范將軍(七爺八爺)、千里眼、順風耳,左右兩廂從祀觀音菩薩、關聖帝君、文昌帝君、註生娘娘、福德正神、虎爺公和龍井公等鄉土性的各路神明。

建廟始末:根據傳說,慈聖宮的媽祖是嘉慶年間(1800前後),同安商人自湄州分靈來臺,最初祀於艋舺八甲庄(今老松國小附近)。咸豐三年(1853),艋舺發生「頂下郊拼」,信徒將媽祖神像移至大稻埕。咸豐五年(1855)重建於中街、南街交界(今迪化街、民生西路口)同治五年(1866)將廟遷建於長樂街(今民樂街、民生西路口)。宣統二年(1910),日本人毀廟築路時,大稻埕人集資遷建於現址,至民國五年(1916)四月落成。

媽祖事蹟:本名林默娘,福建莆田縣湄州人,生於宋建隆元年(960)農曆3月23日。默娘幼時聰慧異常、儀態超凡、生具佛性,進而參修得道,救災救難,沿海各省廣被恩德,遠近敬稱「通賢靈女」。默娘29歲時,功行圓滿,與家人話別後,登湄州高峰,隨仙樂駕雲彩、飛昇而去。其後每顯靈救難,保國祐民,不僅沿海省民奉為救護神,內陸各地亦多立廟奉祀,深得世人敬愛,宛如自家之祖母,乃暱稱  媽祖。

法 主 公 廟

位置:南京西路344巷2

奉祀神明:張法主聖君

建廟始末:茶商陳書楚於同治八年(1869)從泉州府安溪縣碧靈宮分張法主聖君靈渡海來台,至大稻埕祀奉。光緒四年(1878),大稻埕發生瘟疫,茶商恭請「法主公」降福消災,瘟疫因而除去,有感於「法主公」法力無邊,由大稻埕茶商集資建廟供奉。民國12年(1923)整建重修。民國57年(1968)拓寬南京西路,後殿全被拆除,廟宇變成極為狹長。民國85年(199年)一月重建為五層樓的建築,至民國87年(1998)完工。

重要活動:農曆9月23日為法主公聖誕日,吸引各地的善男信女來廟「乞龜、還龜」,十分熱鬧。所謂的「龜」就是「紅龜粿」,是一種祭拜神祇的食品。信徒向法主公許願,乞龜回去保平安、償夙願;翌年還「願」時,需「乞一隻還兩隻」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巴黎陽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